浓情七月,伴随着太阳的缓缓升起,迷雾渐渐拨开了新一天的面纱,新的篇章正缓缓展开,三下乡队员们也踏上了新一天的征程。
非遗进村寨,村民笑颜开
“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
即染,则解其结,
凡结处皆原色,
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早上9:0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在村委会前小广场开展暑期“三下乡”组建传承贵州非遗文化团及“蜡染进村寨”活动,为村民们讲解非遗知识、展示蜡染作品、教授扎染技艺。老人、妇女、小孩早早地来到广场,热切地期待我们的活动,让他们在倾听与体验中深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扎染教授环节,队员李晓薇首先为村民们介绍了扎染的制作流程,村民们赞叹连连,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到扎染的体验中去。
叠
根据队员李晓薇的生动讲解和亲身示范,村民们在志愿者的辅助下将自己手中的白布折叠。有的老人在志愿者一对一的帮助下完成了扎染的第一步。
扎
完成“叠”的动作后,村民们在讲解员的示范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用橡皮筋在白布扎出形态各异的布结。
染
随后,队员们帮助村民把扎好的布放入染料桶浸泡15分钟。他们围在染料桶旁,与我们清洗染布的工作人员亲切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笑逐颜开。
展
工作人员在完成浸泡和清洗后,向村民们分发他们的作品。乡亲们脸上的笑容,眼神的满足,写满了他们对非遗的热情与用心。
活动结束后,村民们纷纷表示希望服务团还能有更多的机会前来教授这样一门有趣的文化课。队员们满怀欣喜,并坚定地告诉乡亲们还会再来。我们不仅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还要做永远的文化传播者,这是大学生的责任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感受非遗、传承非遗,本次活动还采用了直播的宣传方式,反响良好。
关口坪上话巨变 体察民情绘民生
调研组
下午,我们的调研组分为三组持续开展村民的入户访谈活动,分别走访了大坪组、大塘组、朱家组的村民近30户。在用脚步丈量乡村、用心感受脱贫攻坚成果的路上,有那么些故事让我们动容和感叹,恻隐之心油然而生。
“你听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吗?”
在群山环绕的关口坪村,有一个小女孩,她的世界一片黑暗,心却无比光明;她的人生如手指下的盲文一般坎坷不平,但未来却充满希望。她就是大塘组的一名先天性失明女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于身体的特殊原因,她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的,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进入了一所特殊学校学习。在访谈过程中,队员吴欣然向女孩讲述了海伦·凯勒的故事及其坚持不懈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以此激励女孩要努力学习,永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故事的尾声,女孩的手轻轻地摩挲着手下的盲文,笑容温暖、恬静。
“何其有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心系百姓的国家,生活在人人得以安居乐业的时代。”队员章忠蝶感叹道。“是的,正因如此,这个小女孩才能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有了让人充满期待的未来。”队员牛悦若有所悟地说道。
“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更是惠及民生的发展。党和国家政策和对民生的关注就是老百姓生活的最大保障。”
在朱家组,队员们访谈到一位通过自主创业致富的村民,他对我们说他事业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多的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的帮扶和家乡仙人桥景区的良好发展及周边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带来的机遇。
在国家日益强盛的背景下,勤劳的人民得到更多良好的发展平台。只有国家强大作为支撑,人民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爷爷,您今年多大了?”
“89啦!”
在大塘组,队员们走访到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89的姚爷爷,他热情地欢迎了前去走访的队员,姚爷爷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17岁参加抗美援朝时的珍贵记忆,队员们认真地倾听着,即使时隔多年,战争的残酷仍历历在目。姚爷爷语重心长地对队员们说:“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感珍惜,身为当代大学生,你们要铭记历史,爱党爱国家,年轻人啊,国家有需要,就要挺身而出。”听完姚爷爷的讲述,队员们不禁肃然起敬、频频点头,纷纷向姚爷爷鞠躬表达自己的敬意。今天的我们,有幸生在伟大的时代,生活在国富民强的国家,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肩负重任,定当不辱使命。
设计组
“爷爷,您知道咱们关口坪村有什么特产吗?”
“阿姨,您这会儿忙不?能不能耽误您几分钟?”
(田间地头、景区门口,留下了队员们的身影)
下午三点,空气还席卷着热浪,村民邀请队员们坐到阴凉的屋檐下,并热情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到达景区时,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为燥热的空气带来一丝凉意,采访完游客后,队员们又前往田埂,拍摄了本地糯米植株的照片,为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纪实可用的素材。
踏着晚霞的最后一丝余晖,调研组和设计组结束了今天的工作。
刚下过一场小雨,院子外蛙声此起彼伏、分外热闹,结束了一天工作的队员们,在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了今天工作的尾声——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