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第九届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野外实习在河南大学(开封)举行开幕式。该联合实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等29所高校的140余名师生参加。贵州师范大学由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罗娅老师带队,15级地理科学专业罗雅雪、16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刘言智两位学生共同参与本次实习。

本次实习路线共分四段,历时15天,涉及陕西、河南两省,从河南开封出发,后到陕西西安、延安,最后返回河南信阳,行程达2000多公里。实习考查内容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河流以及人文景观等。
在河南段共计5天(7月29日—8月2日)的实习中,考察了河南最具特色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新郑门遗址、开封城墙遗址、兰考东坝头、焦裕禄教育实践基地、兰考农区经济地理、玉皇庙、观星台、嵩山、小浪底枢纽工程等。通过实习,同学们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流演变、黄河干流的调水调沙工程以及中原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8月3日-8月5日,开启第二段陕北—黄土高原段实习,从西安到延安再折返回西安。该段实习由陕西师范大学承办。在该阶段实习过程中,师生们对洛川国家黄土地质公园、南泥湾土地整治示范基地、延安新城等多个地点学习考察,认识了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地貌形态,学习了黄土的沉积理论及其分类识别特征,了解了黄土高原植被与黄河中游水沙变化,并对黄土高原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布局与结构进行观察。

8月5日-8月9日,开始第三段在陕西秦岭段的考察。该段考察由西北大学承办。本段实习以秦岭为主题进行。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及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秦岭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其地质过程、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经济交通等要素的个性突出,是理想的地理野外考察实习基地。实习内容包括秦岭山地的自然要素分布、交通要素特点、自然灾害情况、古人类遗址、河流阶地、隘谷-嶂谷-峡谷地貌系统等在内的多个内容,籍此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文化变迁的理解。

8月10日-8月12日,进行第四段在信阳段的考察。该段考察由信阳师范学院承办。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处于我国南北过渡带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本段实习在信阳周边区域,以南北过渡带为主题,实习内容包括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内乡县衙博物馆、百花园、鸡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南北过渡带上的自然人文景观。通过该阶段的实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与南北过渡带两者间关系的兴趣。
在实习过程中,将来自各高校的师生混合分成9至10个小组开展实习,不仅增强了高校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还促进了各种地理思想的相互碰撞,让这次实习收获满满。大家白天在野外实地考察,晚上在一起交流探讨,查阅资料,最终完美呈现了四次精彩纷呈的实习汇报。
虽然,本次实习行程紧、强度大,途中曾头顶骄阳炙烤,也曾偶遇暴雨突袭。但是,大家都不轻言放弃,哪怕病痛缠体,依然咬紧牙关紧跟队伍。大家一路相互鼓励,携手前行。

总之,本次实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丰富了学生的野外实践经验,还磨炼了学生们的意志,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特别感谢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提供的学习机会,并衷心祝愿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野外实习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