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正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法学院三下乡教务组招生纪实

日期:2017年07月12日 | 点击:

7月12日,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一行7人前往大塘镇排所村进行教务招生实践活动。今年的夏天虽没有往年的酷暑难挡,但是我们仍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拥有不同的感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目标,时刻提醒着志愿者们不忘初衷。

支教在三下乡系列活动中尤为引人注目。在活动中,大力传播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宣传和弘扬科学精神,在服务农村发展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增长才干,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支教活动结合依法治国与法学院的专业特色,不仅仅要教育同学们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丰富自身知识提供一些帮助。相信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当地教育事业出点力,为当地教师和孩子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希望志愿者的实际行动能引起社会各界对当地民族教育事业的广泛关注。

流水哗啦啦,汗水滴滴答

冒着大雨,志愿者们走在招生的路上。一边是几米的崖壁,一边是泥泞的稻田,稍有不慎就是鞋子裤子浸满泥水。本来谨慎的情形,在他们看来确实异常轻松,聊聊人生,谈谈理想。笑声依旧在耳边萦绕,笑脸仍在眼前飘荡,陡峭蜿蜒的山路,黄土覆盖的大地,就连那蜿蜒的梯田也被戏称为橱窗里的抹茶蛋糕。问他们为了什么?“为了不放过一个能有机会与我们见面的孩子。”

是的,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教育是良心工作,如果你稍有私心,你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志愿者们的行为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筑梦童心,情暖大塘

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高强度、高密度的宣传攻势以及优质课程的吸引下,报名现场十分的热闹,孩子们兴趣极高,家长们也前来对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进行咨询。信息收集过程中,志愿者们与学生积极的沟通,了解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根据具体实际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七天的教学时间也许真的很短暂,就像在孩子们的童年时光里带来一段美好经历,醒来,仿佛是一场梦。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志愿者们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带领他们领略不同的“风景”,一字一句的给孩子们写信,和他们一起完成汇报演出。相信每一次见面、打闹、玩笑以及与孩子们的互动课堂,都能成为最美的回忆。“前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他们将承载家长们的信任和孩子们的求知渴望,一实际行动来为之扬帆护航。

真情总会停留,志愿总会长久

招生途中,一个小男孩扭扭捏捏地走近,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孩子眨了一下眼睛,脸上泛起一圈圈红晕,喉咙里发出微小的声音:“哥哥,你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穿一样的衣服?”清澈的大眼睛折射出几分羞涩也有几分疑惑。“我们是来和你们一起学习、一起玩的呀。”说明来意,小男孩满心欢喜地带着志愿者们来到了他的家里。家里只有爷爷奶奶两个人,他们谨慎地询问了志愿者的来由,可是爷爷奶奶并不是很欢迎,他们匆匆关上了门,他们为什么如此谨慎呢?志愿者后来了解到,父母背井离乡,为“创造美好的生活”去了浙江打工。他们除了回家和孩子一起过春节外,一出去打工就很少有联系。

随后,志愿者们积极与当地村长取得联系并说明情况,后来志愿者们进入了男孩子的家里,每志愿者们都说,“他是聪明、乖巧的孩子”。志愿者们与老人与小男孩交谈起来。从他们的思想动态、言行表现各方面入手,处处留心观察,进行访问和谈心,发现问题及时询问了解,时刻注意关心和爱护。最终,老人同意小男孩与志愿者们一起学习,参与他们的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假如人人都能从生活的具体小事中、学习的点点滴滴中给留守儿童真实的关爱,那孩子们的世界将会阳光灿烂,人人都能喜笑颜开!

确实,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关注。作为三下乡一线的志愿者,更应该站在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当然,希望社会的和谐能带来更大的繁荣,身边不再有贫穷。既然人生赋予我们选择的权利,既然选择做一名志愿者,那就只顾风雨兼程,因为公益事业总需要有人付出,总需要有人去担当。志愿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