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正文

访扶贫,传非遗---法学院暑期“三下乡”调研

日期:2017年07月12日 | 点击:

7月12日,法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深入大塘镇新桥村、咱刀村、排所村进行走访调研,以“精准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一天的调研工作。

插上扶贫翅膀,携富裕齐飞

志愿者们冒着大雨,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前往目的地进行调研工作,在调研中,队员们与村民亲切交谈,了解村民对于精准扶贫的认识。在交流中,一位村民的独白,触动着志愿者们的内心。据悉他的家中有四代人,大女儿失去意识,成了痴呆,妻子被病魔缠身,卧床难起,还有三个孩子仍是幼年,读小学,导致本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的孩子,此刻遭遇更多的却是磨难,承受着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苦难。

政府相关部门了解了他的情况以后,给这个村民发放鱼苗,进行养殖指导。坚持以村民为主体,开展自主培育、畜类养殖等各种扶贫产业。协助居民从根本上真正做到独立自主,自富自强。此外,村民们还通过土地转让,项目入股,资金分红等方式不断走向脱贫致富。

经过此次调研,志愿者们深知,扶贫问题刻不容缓,精准扶贫亦要必精必准,让所有大山深处的孩子沐浴在快乐中健康成长,让所有困难家庭插上致富翅膀,携富裕齐飞。

走近大塘非遗,弘扬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据了解,大塘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鲜明,民族特征突出,其中,新桥苗族短裙及手工刺绣是大塘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之一,调研组队员在几位苗族短裙传承人介绍中得知,苗族短裙,裙长不过膝,仅5寸,用长2.2丈的靛青布折叠而成,平时着一两条,节日盛装着三四条,后面有条花彩带,一般宽5寸,长6至7寸,脚缠裹布,装饰别具一格、绚丽多姿。传承人还向我们展示他最近的一些手工作品,细致的手工,奇异的纹路,民族的寓意一一在小小的苗族短裙上得到充分展现。在得到当地村民的准许后,志愿者们和村民们进行合影,将精美的苗族短裙保留在照片之上,当作留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代表民族的文化,见证民族的发展,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扬,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上熠熠生辉。